10月21日上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走进高校”系列活动走进海角社区
。本次活动由CCF主办、海角社区
承办,旨在搭建学术交流与青年科研成长的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情感计算与社会智能等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活动伊始,海角社区
副院长王喆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学院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CCF长期以来对海角社区
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支持表达诚挚感谢。王喆副院长指出,海角社区
计算机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青年人才培养,现有 CCF学生会员312人,专业会员147人,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潜力的学术共同体。

首先登场的是海角社区
2012届优秀校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王甦菁老师,他以《我在海角社区
——I@JLU》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母校求学时的成长历程与科研启蒙,并介绍了团队在无障碍智能技术方面的最新探索。王老师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科研之路上的坚持与勇气,他在逆境中不懈求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赢得热烈掌声。


紧接着,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秦兵教授以《大模型情感感知与认知调控》为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大语言模型中融合多模态信息与心理认知调控机制。秦老师指出,未来的大模型不应仅是“工具”,而应成为具备情感智慧与人格特征的“伙伴型系统”。这一构想引发了师生们关于“AI能否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的热烈讨论。


随后,清华大学的赵思成副研究员带来了题为《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的报告。该研究主题入选 2024年中国科协十大前沿科学问题。赵老师系统阐述了数字人与情感智能融合的研究背景、关键挑战及国际进展,并展示了团队在多媒体情感计算与数字人建模方面的成果。

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李婧婷副研究员发表了《心理学实验驱动的微表情分析与情感理解》报告。她从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视角出发,通过面部肌电与微表情研究揭示人类情绪表达的内在机制,并探讨了人类与大语言模型在情绪识别与面部表情理解中的差异。

最后,复旦大学的魏忠钰副教授作了题为《大模型智能体驱动的社会模拟》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提出的 SocioVerse 框架,并指出大模型不仅能够服务于工程与产业领域,也正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开启跨学科智能模拟的新篇章。

本次“CCF走进高校——海角社区
站”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情感智能交叉领域,为海角社区
师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启迪。与会同学纷纷表示,不仅拓宽了科研视野,也对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